天天报道:跟拍全球100位孩子2000天,真相彻底颠覆你的教育认知
来源:  青年文摘
时间:  2023-03-22 09:57:12

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

(资料图片)
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
作者:Olivia

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精英说

ID:elitestalk

最近,我重温了一部纪录片——《成为你》。这部片由Apple TV打造,于2020年11月13日首播,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分。

它通过聚焦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名儿童,展现了我们每个人是如何从呱呱坠地的婴儿,成长为一个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。

以及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,直到我们五岁,在这人生的最初2000天里,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、学习爬行、说话、思考和人际交往的。

纪录片并没有灌输什么大道理,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和唯美的镜头语言,向你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。

原来,孩子在幼年时期的行为都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。现在回过头来看看,他们偶尔出现的“小偏差”或者走的“小弯路”,并不会影响他们成长的整体轨迹,甚至根本不值一提。

但也许在当时,为人父母的我们,却为了“掰正”他们这一点点“小毛病”,焦虑不安或忧心不已。

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为新手父母解开一些育儿困惑,也能让我们自己重新审视和还原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。

成长为独立的个体

婴儿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,但大多数孩子在2岁前还没有自我意识,认不出自己的镜像。

奈绪是个一岁半的日本小女孩,她可以说话,也可以走路,但当她和妈妈经过马路边的镜子时,她还无法认出镜子里的小女孩就是她自己。她喂给小女孩自己的零食,亲切地叫她“宝宝”,还和她挥手说“拜拜”。

图/视频截图

但在三个月后,当奈绪再次看镜子时,她认出了那个嘴上沾着奶昔的女孩就是自己。奈绪意识到了,她是个独立的个体。

有育儿专家认为,当孩子有自我意识起,父母就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了。

在他们看来,无论孩子多么年幼,都有自己的思想。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,给孩子诉说的机会。这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,也能让孩子和父母更亲近。

很多孩子在3岁前,是没有固定的性别意识的,到了4岁,他们才开始逐渐有性别意识。比如他们开始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,而且这种意识的觉醒,男孩普遍早于女孩。

家住美国纽约的基兰是个3岁的小男孩,他给自己选了条黄色的裙子穿出门,理由是“上面有很多玫瑰,颜色很亮眼,还有亮片和图案”。

看到基兰的选择,基兰的妈妈不仅没有责怪他,反而夸他选了一条漂亮的裙子。接着,基兰又选了一双与之搭配的黄色鞋子,还说了一句:“金色配金色,银色配银色。”

在上戏剧课时,基兰也经常把自己打扮成公主,别的孩子也不觉得奇怪。在基兰的脑中,他可以在男孩和女孩之间自由切换。

但在基兰长到4岁时,他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。

看到这里,纪录片似乎在提醒家长们,对于幼儿的一些早期行为不要过分焦虑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进度条。慢慢地,他们就会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了。

家长过早干涉或者过于强硬的介入,有时会取得反效果,甚至让孩子产生童年心理阴影。

孩子的潜力惊人

纪录片第一集的开头,有个日本父亲让3岁的儿子瑠流独自出门买寿司。

一开始,瑠流并不愿意:“因为你不跟我一起。”

在爸爸的反复劝说和鼓励下,瑠流才鼓起了勇气,独自走出家门,来到繁忙的东京街头。

在纪录片中,瑠流第一次一个人穿过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和黑暗的地下道,甚至还跨过了火车经过的铁道口。

最终,瑠流不仅成功地买到了寿司,还用剩下的零钱给自己买了小玩具。

更重要的是,他意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这个此前他无法想象的任务。

安全回到家的瑠流,已经和出门前的小男孩不同了。

对大部分家长来说,瑠流爸爸的这一行为是很难理解的。但片中却说:“在这里(日本),这是一个惯例,被称为‘第一次做家事’。这是孩子迈向真正独立的第一步。”

日本甚至有一档名叫《初遣》的综艺节目,专门跟拍和记录2~7 岁的孩子,记录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,独自出门“跑腿买东西”的故事。从1991年以来,《初遣》一直火了整整30年。

《成为你》还聚焦了一些生活在较为偏僻地方的孩子,他们的成长也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,展现出惊人的潜力。

纪录片把我们带到了马来西亚婆罗洲的巴瑶村,这里蓝天碧海,像世外桃源一样美丽。当地居住着有“海上吉普赛人”之称的巴瑶族。依靠大海为生的巴瑶人,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海上“游牧民族”。

在这个族群里,所有的巴瑶人都要为家庭作出贡献,无论他们年纪多小。

在5岁时,我们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我怎么融入集体?”

阿尔桑娜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。

阿尔桑娜的妈妈让她和另外两个孩子划船去抓蛤。

妈妈说:“如果今天逮不到,回来就没你们的晚饭啦!”她又交代了一句:“别走太远了,否则会迷路。”就让三个孩子自己出发了。

在清澈的水下,三人在珊瑚的附近看到了蛤,“扑通”一声就跳下船去捞蛤。在海里,三人就像鱼一样自由自在。

或许阿尔桑娜有些害怕,她没有像同伴那样奋力潜到海底,亲自把蛤捞上来。但上船之后,她自告奋勇地提出要清理蛤。她举着重重的砍刀,撬开了蛤。

三人拿着战利品回到村里,得到了妈妈们的赞扬。

对他们来说,这不只是帮家人准备了晚餐,也是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,是建立自我身份的关键一步。

同样在小小年纪就要帮着家里干活的,还有4岁的蒙古小女孩安内肯,她的家住在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区蒙古乌兰泰加,夜晚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。

她是游牧民族图卡族人,这天,安内肯要跟着家人迁徙到春季营地。

为了在天黑前安顿下来,每个人都得帮着干活,安内肯也不例外。

除了帮忙搬运一些不是太重的木头,妈妈又给安内肯布置了最后一个任务,到营地远一点的地方去取一些干净的雪回来,准备做晚饭。

就这样,安内肯一手拿着瓢子,一手拿着小锅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跌跌撞撞前进。

她似乎意识到一个人完成任务比较困难,于是她去找了自己的好朋友帮忙,两人一起抬着锅去采雪。

这也许是安内肯第一次寻求家人以外的人的帮助,也是她迈出与人合作的第一步,她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

孩子的爱好

值得用心呵护

在尼泊尔的卡格贝尼村,有个叫腾井的小男孩。从3岁开始,他就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——拍照。

即便在妈妈帮藤井换校服时,他都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相机,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。

但妈妈还是和他说:“去上学的话,有一天,你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人。”

藤井第一次看见相机,是有游客在村子附近用相机照相。藤井把自己所看见的一切事物,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。

在这个年纪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开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爱好十分痴迷,这被心理学家称为“引起强烈兴趣”的爱好。

没有什么能让藤井和他的相机分开,即便上学也不可以。

和一些家长一样,藤井的妈妈并不想因为这样的爱好耽误孩子的学习。不管藤井再哭再闹,妈妈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。

到了学校后,老师并没有斥责藤井“不误正业”,而是告诉他,他可以放几张自己拍的照片到教室的墙上展示。

老师还和藤井一起选照片,并告诉他:自己喜欢藤井拍的照片。当藤井把自己满意的照片打印出来后,他飞奔着跑到了教室,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墙上。

也许在未来,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位著名的人像摄影师,他叫藤井。

孩子们在爱好中发展自己潜力的故事,在世界各地不停上演。

在南非开普敦,5岁的艾娃一次次站上冲浪板,又一次次在浪花的冲击下失去平衡,落入水中……

在美国纽约,3岁的亚历克斯正在摆弄他钟爱的恐龙……

孩子们在3岁时,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,大概两年之后,他们的兴趣可能会逐步消退。

尽管没有证据显示儿童在幼年时对某些事物的强烈兴趣,将会影响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但这也许并不重要。爱好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自我,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。

如果家长能在这一阶段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兴趣,对他们形成独立人格将十分有益。

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

这部纪录片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们跟踪和记录的孩子来自世界各个地方,有的来自繁华都市,有的来自偏远地区,甚至来自难民营;他们中既有健康的孩子,也有身体有缺陷的孩子,但无论他们身处怎样的环境中,孩子们在每个年龄段的特点都出奇一致。

但仔细观察,你又会发现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节奏,有的孩子快一些,有的孩子慢一些,但他们终究都会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
大人们要做的,就是耐心地陪伴在他们身边,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,倾听他们的心声,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,帮助他们,多些沟通,少些命令。

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又难忘的童年,也愿每对父母都能与孩子共度这样的时光。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(ID:elites talk),精英说是全球精英、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。我们传递全球资讯、探讨文化百态、创新社交模式、发现独立思想。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,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。
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

标签:

猜你喜欢